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16 点击次数:106
图片
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
这是 漂在一座城 原创的
第819篇文章
▼
因为结婚的人
变少了
▲
标题来自人物最新的一期报道,这个话题还上了热搜。
作者在上海21-40岁的群体里做调查,发现这个问题选“会”的人占比,比二十年前多多了,男性25%,女性23.6%,而二十年前,这个数据只有男性11.6%,女性8%.
好像这么看来,这个时代的年轻人,比起二十年前,更现实一些。
我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,惊讶的并不是这个数字有多高,而是竟然还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年轻人,答案是不会。
当然了,这个范本是在上海,你很难说它具有很强的普适性,毕竟全国就这么一个上海。
而上海的结婚率和生育率,低的一骑绝尘。
与其说现在的年轻人更现实,倒不如说现在的年轻人,更清楚地看透了婚姻。
婚姻,本就和爱情没有必然关系。
从某种程度上,婚姻是杀死爱情的元凶之一。
当精神上的共鸣,变成琐碎的柴米油盐,三姑六婆的家长里短,爱情就成了被拖进泥潭里打滚的鸽子。
想要张开翅膀飞翔的时候,却发现满身都是沉重的泥。
▼ lisa arima 作品 ▼图片
父母辈的爱情很简单。
母亲看上父亲的时候,仅仅是因为觉得这个人踏实老实,而另一个跟她相亲的人,是矿上的子弟,条件很好,还有正式工作,但抽烟喝酒打牌。
尽管那会儿父亲穷的家徒四壁,她还是选择了他。
那会儿姥爷家的条件确实是不错,母亲的选择,属于是下嫁。
而在外人眼里,这可能就算是选择了爱情。
但事实证明,她的选择,其实还是基于现实。
那个矿上的子弟,后来结了婚,但抽烟喝酒更凶了,还染上了赌博的毛病。
更重要的是,他打老婆。
而我父亲这辈子,没什么出息,勤勤恳恳兢兢业业,日子过的安安稳稳。
从我记事起,我们家就一直处在一个没什么钱,日常也不奢侈,但过得很安心的状态。
一晃现在俩人都五十多了,晚上会一起挽着手出去散步。
要是这都不算爱情,那这个世界上就没什么爱情了。
但你说,当时母亲选择了父亲,纯粹就是为了爱情,那也不对,她考虑的,更多是自己将来的婚姻状态。
可能上限不高,但下限高,不会给自己埋什么大雷。
▼ lisa arima 作品 ▼图片
再说一遍,结婚跟爱情没有关系。
婚姻这个制度设立出来,就只是为了稳定。
稳定地形成社会最小单位,然后聚合成家族这个更大的单位,稳定地进行繁衍,稳定地进行文明传承。
它是个社会性的东西,而社会性和人性,往往都是相反的。
社会性是本能所衍生出来的,理智的产物。
人趋利避害的本能,进化出了理智,然后通过理智,去束缚那些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本能。
比如爱情。
这么飞蛾扑火的,奋不顾身的,不顾一切的感情,很容易把人给燃尽,干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来,只为了那一瞬间的灿烂。
当然,这很伟大,伟大的爱情嘛。
但这不符合种族繁衍的本能,大家都去爱情了,孩子生下来怎么办。
所以才有了婚姻,有了家庭。
这个东西,从一开始的设计,就是为了资源整合,从单打独斗变成齐心协力,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,为繁衍下一代做准备。
跟所谓的爱情,没有半毛钱关系。
▼ lisa arima 作品 ▼图片
不管是结婚率下降,还是大家对待婚姻的态度更现实,都说明了一个问题。
那就是相较于二十年前,大家对未来的期待,没那么足了。
千禧年的时候,仿佛一切都是新的,未来有无限种可能,一切都在蓬勃发展。
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,大家好像可以活的更肆无忌惮一些,不管怎么折腾,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。
现在不是了。
工作压力变大、生活成本增高、就业压力空前、上升通道变窄。
人们不再相信“我们的未来该有多酷”。
眼前能抓住的,才是真的。
本身就比较谨慎的人,与其梭哈一把,赌所谓的爱情,还不如更加稳妥地,过自己的独身日子。
而想要结婚的,保底的心思也大于开拓。
什么潜力股,什么一起奋斗,什么相濡以沫,这些都不再是婚姻的必选项。
婚姻回归于它本来的面貌,那就是给生活兜底。
爱情不能当饭吃,但人一定得吃饭。
▼ lisa arima 作品 ▼图片
那你说,这个世上的婚姻,还有爱情嘛?
当然有。
爱情和婚姻,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,当然也不是互斥项。
一个人结婚可以不是因为爱情,但如果是因为爱情的话也很正常。
只不过,这需要很多东西。
幸运、能力、性格,乃至于爱人的能力。
还是那句话,婚姻本身和爱情没有关系。
你可以追求爱情,也可以寻求婚姻。
但进入婚姻的时候,你得想清楚,自己要什么,以及自己得到了什么。
如果得到了仅仅是一份婚姻,那就去按照一份婚姻的样子,去经营它。
如果得到了一份爱情,那么你也不要太开心,因为你们此时此刻的爱情,并不一定能保证你们的婚姻稳定长久地走下去。
最怕的,是犹豫不决,瞻前顾后。
渴望通过婚姻得到爱情,又渴望通过爱情成就婚姻。
结果,就是自己夹在中间,变成人生的小丑。
爱情可能来过
但婚姻从不在意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